杨贝,女,湖南人。主讲课程为法理学、法律方法等。主要研究方向为司法裁判理论。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,曾为英国牛津大学、德国法兰克福大学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。兼任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、副秘书长,中国法律文书研究会常务理事,中国法治文化研究会理事,中国立法学研究会理事,中央电视台《法律讲堂》主讲人。
主要成果:
1. 论文:《裁判文书中的一般人假设》,《经贸法律评论》2023年第4期;
2. 文章:《听众的力量》,《读书》2023年第2期;
3. 专著:《裁判文书说理的规范与方法》,法律出版社2022年4月;
4. 论文:《裁判文书说理四步法》,《中国应用法学》2022年第1期;
5. 文章:《为了人民 依靠人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法治建设》,《人民日报》(理论版)2021年12月27日;
6. 译著:《新修辞学:一种论证理论》,商务印书馆2021年12月;
7. 论文:《个人信息保护进路的伦理审视》,《法商研究》2021年第12期;
8. 论文:《论法律人的情感思维》,《浙江社会科学》2021年第11期;
9. 文章:《裁判文书是价值观的灯塔》,《人民法院报》2021年3月19日;
10. 论文:《论案件事实的层次与建构》,《法制与社会发展》2019年第3期;
11. 文章:《用裁判文书说理搭建“心桥”》,《人民法院报》2018年7月22日;
12. 论文:《裁判文书说理的量化评价》,《中国应用法学》2018年第2期;
13. 论文:《法律论证的能与不能》,《华东政法大学学报》2017年第2期;
14. 论文:《论判决理由与判决原因的分离》,《清华法学》2016年第2期;
15. 论文:《法庭意见、论据与论证》,《环球法律评论》2014年第4期;
16. 论文:《法律的隐喻:表征还是真谛?》,《政法论坛》2013年第5期;
17. 论文:《人权的多元实践述要》,《光明日报》2013年1月9日第11版;
18. 论文:《法治的四个维度及其延伸》,《内蒙古社会科学》2012年第6期;
19. 论文:《古希腊的双生花:衡平与修辞学》,《法学方法论论丛》(一),中国法制出版社,2012年12月;
20. 译文:《法律理论是否可能?》,《比较法研究》2012年第4期;
21. 论文:《民主与法治的修辞学诉求》,《文史哲》2012年第5期;
22. 译著:《法律的眼睛:一个隐喻的历史》,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;
23. 论文:《民事判决书论证参数构想》,《山东大学学报》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12年第4期;
24. 论文:《论我国法学教育的多元化走向》(合著),《暨南大学学报》(哲学社会科学版)2012年第2期;
25. 论文:《论国际化法学人才培养》,载《国际化法律人才培养探索》,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,2011年11月;
26. 论文:《美国对华贸易壁垒中的劳工标准》,《政法论坛》2011年第3期;
27. 译文:《新世界秩序中的人权》,载《全球和谐与法治》,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12月;
28. 译文:《世界秩序中的个体权利》,《文史哲》2010年第3期;
29. 译文:《作为理由之治的法治》,《中外法学》2010年第3期;
30. 论文:《合理的法律决定何以可能?》,《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》(十三)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8年10月;
31. 论文:《合理性论证与合法律性论证》,《法治论坛》(十),中国法制出版社,2008年7月;
32. 论文:《当代法哲学的使命与关怀——访当代法哲学家约瑟夫·拉兹》,载《西方法律哲学家研究年刊》(二)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7年12月;
33. 论文:《法律论证的修辞学传统》,载《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》第4辑,2007年4月;
34. 译文:《佩雷尔曼与谬误》,载《西方法律哲学家研究年刊》(一)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6年12月;
35. 文章:《实践理性与法学方法》,载《政法论坛》2006年第24卷;
36. 译文:《旧修辞学与新修辞学》,载《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(八)》(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);
37. 文章:《若有人知法去处,唤取归来同往》,载《北京青年报》(2004年4月2日);
38. 译文:《法学的方法》,载《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(六)》,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,2003年出版。
主持课题:
1. “新修辞学普遍听众理论的司法适用研究”,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;
2. “判决书中非理性因素的运用与限制”,2016年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;
3. “北京市判决书论证质量调查”,2015年北京市社科基金一般项目;
4. “民事判决理由说理规范研究”,2013年北京市青年英才项目;
5. “修辞学视野下的判决理由”,2013年教育部青年项目;
6. “我国民事判决书论证质量调查”,2012年中国法学会青年项目。